生活中,有些爸爸媽媽們發現家里的孩子格外喜歡搞破壞:新玩具不到一周就被弄壞,家里的物品也會經常“遭殃”。面對家里的“破壞王”,爸爸媽媽們頭痛不已,卻又不知道怎么引導教育孩子。
市四醫院兒少心理中心醫師王娟說:“家長們要先尋找孩子搞破壞的原因,再根據具體原因進行相應的處理。”下面,我們一起跟著王娟醫生看一看孩子究竟為什么要搞破壞,家長們應該怎么做。
原因一:孩子正在探索世界
對于2歲至6歲的兒童來說,他們正處于破壞期發展階段,在這個階段的孩子,“天生”需要“搞破壞”,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步,并非孩子主觀故意為之。
孩子的破壞行為(破壞玩具或者物品)主要是一種探究性活動,他們往往好奇玩具為什么會動會響,里面是什么結構?于是千方百計地想拆開看看。
家長第一次看見孩子拆玩具或者物品時,千萬不要一味地呵斥和批評。應該先問問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做,拆開后想知道什么,盡量滿足孩子的求知欲。
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拆開玩具或者物品,向孩子解釋其原理,加深孩子對其構造和材料的認識和理解。與此同時,家長要和孩子一起將拆卸后的玩具或物品組裝回去,不要扔在一邊不管,這可能會使孩子養成不愛惜物品的壞習慣,成為真正的“破壞王”。
原因二:孩子在發泄不良情緒
有些孩子在遭受家長批評或在學校發生不愉快的事情后,由于未找到合適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緒,孩子會將負面情緒發泄在無法反抗的玩具或者物品上,從而出現破壞行為。
此時,家長應該及時識別孩子的不良情緒,幫助孩子使用合適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緒。家長可以陪孩子一起閱讀相同情景的故事,學習書中的主角如何處理負面情緒。
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帶領孩子面對不良的情緒,無論是生氣、嫉妒、恐懼,還是挫敗、焦慮等。家長要鼓勵孩子把這些感受合理地表達出來,而不是每次都拿玩具或者物品出氣。
原因三:孩子在尋求關注
很多家長由于工作繁忙等客觀原因不能陪伴孩子,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,從而選擇購買玩具或者物品彌補孩子。但對于孩子來說,他們內心更渴望家長的關注和陪伴。因此,孩子可能會通過損壞玩具或者物品尋求家長的關注。
在這種情況下,家長不能一味地指責和批評孩子,而是盡可能地陪伴孩子,充分予以孩子關心、愛和溫暖。
原因四:孩子想通過破壞行為達到自己的目的
有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被過度寵愛,在家里要風得風、要雨得雨。如果家長不能滿足孩子的某些要求,孩子就會通過破壞玩具、亂摔東西發泄自己的不滿。
在這種情況下,家長可以暫時忽視孩子的無理要求和破壞性行為,讓孩子明白此類方式不能達到目的。如果家長在孩子破壞玩具時屈服,滿足了孩子的要求,孩子可能會變本加厲,變得更加任性妄為。
總之,不同的孩子出現破壞行為的原因不同,家長應該仔細甄別,避免盲目訓斥、打罵孩子,給孩子貼上“不聽話”“調皮搗蛋”“壞孩子”等標簽。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適當引導,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健康成長。
醫生簡介
王娟
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兒少心理中心醫師,碩士研究生。
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發表英文SCI及中文核心期刊10篇,參與國自然課題1項,省級課題2項,市級課題2項,參編《兒童心理障礙》防治叢書,受邀擔任BMC Psychiatry期刊審稿人。